黄龙县简介

黄龙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,位于陕西省中北部,延安市东南缘。西接洛川、南与白水、澄城、合阳毗邻,东临韩城、北靠宜川。全县辖2镇11乡、5个居民委员会、110个行政村,总人口4.6万人,区域面积2752平方公里,平均海拔1100米,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,年均降水量602毫米。无霜期长达186天。 境内群山绵亘,林木丰蕴,资源广博,风光秀美,著名的瓦子街战役就在这里打响。县情概况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在陕西省中部偏北、洛河支流石堡河上游。黄龙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,位于陕西省中北部,延安市东南缘。西接洛川、南与白水、澄城、合阳毗邻,东临韩城、北靠宜川。县人民政府驻石堡镇, 邮政编码715700,电话区号:0911。全县辖2镇11乡、5个居民委员会、110个行政村,总人口4.6万人,区域面积2752平方公里,平均海拔1100米,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,年均降水量602毫米。无霜期长达186天。境内群山绵亘,林木丰蕴,资源广博,风光秀美,著名的瓦子街战役就在这里打响。全县森林面积150万亩,载畜量可达206971个羊单位,林草覆盖率高达75.4%。林特资源非常丰富,有乔木70余种,灌木60余种。草本植物210余种,繁衍生息着60多种鸟类、30多种兽类、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和褐马鸡堪称国宝。县内拥有耕地38万亩,尚有20余万亩“四荒”地亟待开发,是苹果、核桃、板栗、花椒等多种经济作物开发的理想之地。黄龙县行政区划黄龙县辖3个镇、7个乡:石堡镇、白马滩镇、瓦子街镇、三岔乡、界头庙乡、范家卓子乡、红石崖乡、柏峪乡、圪台乡、崾崄乡。黄龙县位于陕西省中北部,革命老区延安市的东南缘,西接洛川、南与白水、澄城、合阳毗邻,东临韩城、北靠宜川,为陕西渭北旱塬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,属陕西秦岭以北不可多得的半湿润暖温带气候区。黄龙辖区地处东径109°38′49″~ 110°16′49″,北纬35°24′09″~36°02′11″之间,最高海拔1783.5米,最低海拔643.7米,南北长约64公里,东西宽约53公里。土地总面积2752平方公里。县境内大部分地区土层深厚,土壤疏松肥沃,PH值6.5~8.3。全县年平均气温9.5℃,年无霜期165-195天之间,年平均降雨680毫米;水源清新,无任何工业污染,空气洁净,素有“天然氧吧”之美誉。历史沿革黄龙在商代属旨方。公元前1000多年时,为周人活动地区。秦文公十年(前756),在黄龙三岔东高山(今梁家山)附近建鄜畤。周平王元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(前770至前476),为白翟部族区。春秋至晋桓公二十年(前369)属晋。公元前369年,韩、赵、魏分晋,黄龙属魏。秦惠文王十年(前328),魏纳上郡十五城归秦,黄龙遂属秦辖。秦王嬴政二十六年(前221)统一中国,黄龙北属上郡,东南部分属内史。汉高祖元年(前206),刘邦立汉,设置京兆、左冯翊、右扶风,称为三辅,黄龙属左冯翊。东汉和西汉相同(今界头庙乡有秦汉塬村)。三国时,黄龙北部为匈奴区,东南部属魏的冯翊郡。西晋,黄龙北部属羌胡,中部棚东南部属雍州冯翊郡。黄龙山在历史上,一直被誉为“冯翊屏障”。后秦(384~417)黄龙中部和西北部属鄜城县、洛川县辖,姚苌派大将杨班驻守崾崄,因此,崾崄取名“三郎崾崄”。杨班死葬崾崄西山头,今有“三郎坟”。北魏(386~534),黄龙归北华州辖,北部西部属敷城县,东北属义川县,东南部属夏阳县、郃阳县、澄城县。唐朝建立(618),黄龙中部、西部属坊州鄜城县,西北部属鄜州洛川县,东北部属丹州义川县,南部属同州的韩城、郃阳、澄城3县管辖。北宋建立(960),黄龙中部、西部属鄜城县、洛川县,东南属韩城县、郃阳县、澄城县三县,北部属宜川县。宋仁宗康定二年(1041),范仲淹拒西夏,镇守延安,以民运劳苦为由,请建鄜城为军,诏赐“康定军”。今三岔一带为该军驻地。靖康元年(1126)年,金灭北宋,黄龙为金人领地,地域和北宋相同。明朝建立(1368),黄龙为陕西延安府洛川县东部,宜川县南部,西安府韩城、郃阳、澄城三县西北部。清朝建立(1644),初沿明制,雍正三年(1725)鄜州升为直隶州。黄龙为延安府宜川县南部,直隶鄜州、洛川县东部,同州府韩城县、郃阳县、澄城县西北部。今界头庙乡、石堡镇、曹店乡、三岔乡、崾崄乡、小寺庄乡属洛川县;瓦子街乡、砖庙梁乡、圪台乡属宜川县;柏峪乡、白马滩镇属韩城县;红石岩乡属郃阳县;范家卓子乡属澄城县。延至民国二十七年(1938)。民国二十七年(1938)1月1日,成立陕西省黄龙山垦区办事处,设立黄字区、龙字区、山字区、垦字区、区字区。区下设保,保下设甲。民国二十八年(1939)年5月1日,改称国营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。民国三十年(1941)年2月16日,设立陕西省黄龙设治局,始为县级建置。国营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于民国三十三年(1944)4月30日撤销,垦务移交黄龙设治局。黄龙没治局辖区边界和邻县划界,参见本书《附录》,原国营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和黄龙设治局与洛川、宜川、韩城、澄城划界文件。1947年10月2日,黄龙第一次解放,成立黄龙县,归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辖管。1948年3月1日,瓦子街战役胜利结束,黄龙县第二次解放,隶属陕甘宁边区。归延安分区专员公署管辖。1958年11月,撤销黄龙县,辖地分别划归洛川、宜川、韩城等县。1961年9月15日,恢复黄龙县制至今。经济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,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,被誉为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,1997年程安东省长来黄视察时称之为“陕西的一叶肺”。 近几年来,黄龙县委、县政府大力实施“以绿兴绿、富民强县”的可持续发展战略,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,依托资源优势,进行全方位开放,多元化开发,全力以赴发展地方特色经济,初步构筑起了以烤烟、苹果、畜牧为基础,核桃和马鹿为重点,旅游为后续的产业开发新格局,从而奠定了县域经济全面腾飞的基石,使改革和建设事业步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。黄龙县城楼房鳞次栉比,街道宽阔平坦,水电、通信、交通、教育、文化、体育、卫生等设施完备,商业、金融、保险业务网点齐全。洛韩路横穿东西,渭清路纵贯南北,城镇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日益增强,招商引资环境更加优化。经过多年实践和发展之后,基本建立了以农副产品加工、木材加工、轻化工和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,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创造了条件。以黄龙泄湖森林公园建设为龙头的旅游开发项目业已启动实施,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。2000年,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00万元,财政收入958万元,人均纯收入1346元。林特资源黄龙是全国八大防护林区之一,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,被誉为陕北黄土高原上的”绿色明珠”、“黄河绿洲”、“陕西的一叶肺”。黄龙是一个生物物种的宝库,有以油松、山杨、白桦、侧柏为优势的乔木70余种,各类灌木60多种;有生长在林下、林缘的草本植物214种,可供药用的植物达300余种,林中还有鸟类60多种,兽类30多种。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5.4%。在无边的林海之中蕴藏着丰富的林特资源。林特资源是黄龙最重要的生态资源,也是振兴黄龙县域经济的希望所在。黄龙是全国著名的“中国核桃之乡”,全县现有核桃17.6万亩,年产量达到1600吨,产值已突破1000万元。1999年陕西省渭北核桃研究开发中心在黄龙成立,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“中国核桃之乡”,2003年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“国家无公害矮化核桃标准化示范区”。2003年被确定为延安市的特色产业之一。近几年,黄龙核桃每年以两万亩的发展速度递增,区域布局已经形成,基地建设初具模,已成为全省最大的优质核桃商品基地。黄龙苹果近些年发展也尤为迅速,目前已发展到35000亩,年产量2000万公斤左右。品种以红富士为主。由于产区光照充足,昼夜温差大,苹果的质量、色泽、口感均属上乘,销路一直很好。黄龙板栗为延安市所独有,生长历史悠久,产品一直畅销,70年代曾远销日本。现有面积10000余亩,主要分布在白马滩镇、柏峪乡一带,年产量达20余万公斤。黄龙花椒品种以大红袍为主,主要分布在白马滩、柏峪、红石崖、范家卓子、界头庙、三岔等乡镇,全县累计栽植面积已发展到3万亩以上。以果大、肉厚、味佳著称,畅销全国各地。农业生产近年来,黄龙县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、核桃产业和无形产业的“一基两业”经济发展战略,全力加快产业开发步伐,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。今年上半年,全县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完成7158万元,同比增长5.1%;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9%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40%。在资源匮乏、工业疲软的情况下,黄龙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,以培育主导产业为核心,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,核桃产业开发势头强劲,粮食生产稳中有升,传统产业蓬勃发展,无形产业成效斐然。以建设全国核桃县为目标,坚定不移地把核桃作为主导产业、富民产业来强力开发,全县上下投身核桃产业开发的热情空前高涨。去冬今春共完成新建园面积11325亩,完成交接换优3000亩,建成良种核桃苗木基地350亩,全县核桃面积已达13.8万亩。今年核桃预计产量1000吨,产值2000万元。把粮食生产作为一项使农民短期增收的基础产业来抓,黄龙县今年粮食面积稳定在14.5万亩,其中玉米播种面积达12.7万亩,玉米总产预计7.21万吨,产值8652万元。全县苹果面积达3万亩,新发展果园500亩。全县养牛大户31个,牛存栏1.36万头,发展养猪大户52个,猪存栏1.63万头,烤烟种植7200亩,预计收购烟叶2万担,实现产值800万元。中药材、森林养猪等特色种养业发展态势良好,已成为全县主导产业开发的有力补充。在抓好传统产业的同时,该县开发无形产业近年来争资引项5.96亿元,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,并分别与浙陕林化有限公司、香港广龙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松脂深加工协议,两个招商项目共签订协议资金1亿元。黄龙县历史名胜黄龙小寺庄石窟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位于延安城东南黄龙县城北35公里小寺庄东山下。也称圣寿寺石窟。高2.6米,宽2.7米,深3.5米,内雕一佛、二弟子、二胁侍菩萨、二天王及二供养人像,共九尊石刻。正中坛基上为释迦牟尼佛,结跏趺坐于束腰形仰莲须弥座上。佛袒胸,外着通肩大衣,双手作法界定印,背后为高浮雕火焰形背光,背光上雕一佛二弟子,下雕二飞天。佛两侧待立迦叶、阿难及菩萨、天王、供养人,分立坛基下两侧。座前刻有一对护法石狮和一座香炉。窟门外西侧有一座弥勒佛坐像,东壁有一块题刻,上书"咸平三年"等字。据此可知,此窟开凿于北宋初期。宝塔山摩崖石刻位于延安城内宝塔山(又名嘉岭山)下。有"嘉岭第一胜境"之称。山崖上有宋代石刻,包括"嘉岭山"、"高山仰止"、"出将入相"、"先忧后乐"、"重岗叠翠"、"云生幽处"、"嘉岭胜境称第一"、"一韩一范,泰山北半"、"胸中自有数万甲兵"共九组。其中"嘉岭山"3个隶书大字,高3.68米,宽3.37米,系北宋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范仲淹于宋仁宗庆历四年(1044)秋,以陕西河东宣抚使兼知延州时所题,字体遒劲有力,洒脱豪放,是此摩崖石刻中的精品。铁边城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位于延安城西北吴旗县城西北45公里处,地处陕、甘、宁三省交界处。铁边城为西夏毅宗奢单都二年(1058)所建,初名定边城,明英宗正统二年(1437)改名铁边城。背靠东山,西、东、南三面临川,开有三门,周长2500米。遗址夯筑城墙最高处残高9米,最宽处7米,城墙北面大部分有窑洞,保存完整。城东北角有水牢一座,现只留残墙断壁,长39米,宽15米。城东南角有一完整的烽火台,宽6米,高9米。北城墙外有校场和点将台,占地近1公顷。古城内文化堆积层厚2米,地面有大量砖石、骨头、瓦片、宋瓷片等。子长钟山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又名石宫寺石窟。位于延安城北子长县安定镇。最早建于宋英宗治平四年(1067),以后各代都有重修。主窟万佛洞呈长方形,宽20米,深14米,高7米,面积225平方米。正中坛基东西长11.5米,南北宽5米,高2.5米。坛上有8根方形石柱,上承窟顶,顶凿3个藻井。坛上有3组人物雕像,每组一佛二菩萨二弟子。中间一组释迦牟尼居中盘膝坐莲台上,右臂上屈,左手附膝,身着袈裟,螺髻、大耳,相貌庄严。两旁有文殊、普贤二菩萨和迦叶、阿难二弟子。左右两组中间分别坐着佛的化身和应身。8根石柱及四壁上雕满大小佛像。窟中人物雕凿结构清楚,比例准确,手法细腻,对人物的体形、面容、姿态等有许多不同的生动塑造,对人物的心情、性格有细致、微妙的表现,千姿百态,栩栩如生,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。主窟之外,另有一些较小的石窟,窟内也有雕像。窟旁残存的寺院房屋和洞窟中,尚有彩塑、壁画。子长普同塔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又名惠善大和尚塔。位于延安城北子长县安定镇东500米处。六边七级实心塔,密檐鼓腹。塔座周长10.2米,高0.2米,座正面上方各有一石雕龙头。塔身通高9.5米,正面每层都有石雕佛像。第四层六面均有浮雕,塔顶有一坐莲花的佛像(已残)。塔系宋代所修,明洪武年间又按原样进行过修复,目前保存较好。盘龙寺石塔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位于延安城西北志丹县庙岔村东南盘龙寺遗址内。建于明成化十一年(1475)。塔身为六棱形,全用花岗岩分层制作,除塔座外,共七层,通高5.73米。塔座为浮雕仰覆莲瓣形束腰须弥座。七层塔体每层下部均用两层浮雕式仰莲瓣作装饰,每层六角形的塔檐檐角各浮雕怪兽兽头。第二层塔体六个面分别刻有牡丹、佛龛、佛像。三、四、五层六个面各有一佛龛,内刻坐佛一尊。六、七两层的六个面,相间隔一个面刻一佛龛,内刻一坐佛,其他三个面为素平面。塔刹由四层宝珠形和一个四棱锥体刹尖组成,第三层宝珠上刻有三层浮雕仰莲瓣装饰。?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亦称"延一井"。位于延安城东北延长县城西石油希望小学院内。早在秦汉时期,延安境内就发现了石油,到元明两代已经有了开采利用的记录。到了清末,中国开始批量进口石油,年支白银1500万两。为了缓解压力,经地方奏知,1904年清政府拨地方银81000两,创建"延长石油官厂"开采石油,于1907年10月钻成此井,命名为"延一井"。井深81米,日产原油1000~1500公斤,1934年井枯,累计采油2550吨。1978年和1985年8月,先后两次加深该井采油。现井深152米,仍可少量产油。吴起镇革命旧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位于延安城西北吴旗县城新窑院。1935年10月19日,中央红军长征初到陕北,中央领导人就住在这里。党中央到达这里后,毛泽东指挥红军打胜了吴起镇"切尾巴"战斗,歼灭了尾随中央红军进入苏区的东北军一个团,击溃3个团。10月22日上午,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会议,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题为《关于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》,提出了建立西北苏区,领导全国大革命的任务。10月25日,中央机关离开吴起镇,前往甘泉下寺湾。这里现有旧址窑洞18孔,马棚3间,平房9间。毛泽东、张闻天、王稼祥、秦邦宪、刘少奇、杨尚昆等中央领导人分别在这些窑洞住过。?地形地貌黄龙县境的地层为鄂尔多斯地台,处陕北构造盆地的最南边沿。褶皱、断裂极不发育,为一向北倾斜、倾角1°—3°的平缓单斜。局部有较小的平缓褶皱,断裂以断距很小的正断层为主,多集中在县东南部。地貌属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类型,本县属这一类型的石质山地,呈北北东——南南西走向,海拔在1500米左右,黄龙山主峰大岭海拔1783米,形成鄂尔多斯地台上的一个隆起,为黄河左岸支流与北洛河右岸支流的分水岭,是石堡川、居水、圪台川等川的发源地。水系呈放射状。以大岭、关山、界头梁、烂柯山为代表的11条大山梁,把全县切割成7川5塬98条沟,山川相见,沟壑纵横。地势由主脊向东西两侧缓倾,大岭至烂柯山为东西主脊,两侧向南北缓倾;佛爷岭至界头庙,亦为东西走向。整个地貌是一个塬、梁(岭)、峁组成的沟间地和沟壑系统。沟谷交切,形成北部土质中低山区、西南部黄土残塬区和东南部石质中低山区。境内气候属季风型大陆性山地气候,受地势影响,南北东西气候分布不均,差异较大。其气候规律是四季明显,干湿分明,冬季寒冷漫长,夏季较短。热量条件充沛,光照充足,降水适中,灾害性天气较多。属大陆型半湿润季风气候。冬季受蒙古冷高压和极地变性大陆性气团影响,天气寒冷干燥,降水稀少。春季暖气团势力增强,气温回升较快,多大风出现,降水相对增多。夏季受蒙古气旋和太平洋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,天气温暖多雨,降水集中,多阵性天气产生,降水量居全年之冠。秋季冷暖空气交替出现,秋初气温缓慢降低,多连阴雨天气。由于地形原因,南北、东西温度差异较大,年均气温为7.6—10.2℃。其中范家卓子乡、白马滩镇最热,崾先乡最冷。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1.5℃,极端最高温度为36.7℃;最冷月平均气温为-5.7℃,极端最低温度为-23.7℃,年较差为27.2℃。无霜期126——186天,南北相差60天。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,西北部降水多于东南部。灾害性天气主要有:霜冻、干旱、冰雹、连阴雨等。境内河流黄龙河流属黄河流域,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的河道10条,50——100平方公里的8条,10——50平方公里的65条,1——10平方公里的365条,总计1公里以上的河流、沟道1028条。主要山脉大岭为最大分水岭,构成东注黄河、西注洛河两个区域性水系,主要河流16条,均为出境河。发源自黄龙山区的涺水河、石堡河、仕望河、仙姑河等水系,呈放射状分流注入黄河和洛河。黄龙县河流境内土壤境内土壤共分为10个土类、19个亚类、48个土属、121个土种。土壤总面积4125786亩,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9%,是延安市土壤类型最丰富的一个县。黄龙土壤复杂多变,按规律表现有明显的微地域性和地带性。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带性土壤是以褐土为主的林区土壤,占全县土壤面积的62.9%。其次是以原黄墡土、黑垆土为主的黄土残塬土壤,还有以淤土、黄墡土为主的川道土壤。总之,黄龙土壤比较肥沃,潜在生产力大。

中文名称

黄龙县

外文名称

Huanglong County

行政区类别

所属地区

陕西省延安市

下辖地区

5个镇,2个乡

政府驻地

石堡镇

电话区号

0911

邮政区码

715700

查看更多信息

获取投资政策
一键获取
来自选哪儿数据中心
招商机构
产业园区
政府机构
载体资源
土地数据

报告定制

更多

投资咨询

投资反馈

咨询热线:400-168-6016

留言咨询

姓名

手机号

投资咨询热线
400-168-6016
  • 产业扶持政策
  • 企业投资政策
  • 土地厂房政策
  • 其他相关咨询
  • 关闭

    扫码快速认领 直接对接企业

    关闭

    扫码快速加入 直接对接企业

    关闭

    扫码快速加入 直接对接企业

    关闭

    扫码快速认领 直接对接企业

    关闭
  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
    快去查看吧~